6月28日,广州地铁1号线开始在早晚高峰时段试点女性车厢。无独有偶,就在两天前,深圳地铁也开始在1、3、4、5号线上试点推行女士优先车厢。

事实上,女性车厢不是个新鲜话题,只要一有地铁性骚扰的新闻出现,无论专家还是媒体,最一致的意见就是赶紧设立女性车厢。

然而,在话题君看来,设立女性车厢并不是为女性着想,而是打着保护女性的旗号歧视女性。

不可否认的是,只允许女性进入的车厢的确会让很多女性感到更安全。但是这种区隔的做法也会带来更大的问题:一线城市地铁高峰时期的满载率本来就很高,一节车厢远不足以容纳所有女性乘客,并且其它车厢会变得更加拥挤。

中国一线城市高峰期地铁十分拥挤

而对于女性乘客来说,很可能还将面临着“受害者指责”。不断有研究表明,当女性表现出一些可能将自己置于险境的特定行为时,遭遇性侵犯的她们便须承担部分责任甚至全责。日本也有研究表明,使用男女混合车厢的女性会担心自己被他人视为“自愿”的受害者。

例如,微博上就有网友认为,防止性骚扰,不能用隔离和让渡女性空间的办法来解决,就像是狗咬人,解决的方法总不能是把人关进笼子里吧。并且,设立女性车厢之后,如果有女性在其他车厢被骚扰,会不会有人指责她是“自作自受”?不要觉得这是小题大做,这种观点并不罕见。

设立女性车厢并不会让女性的境遇更好一点,而是把被骚扰的原因都归结在了女性的一边

许多人一说起女性车厢,就拿运行了一百多年的日本女性车厢来证明其合理性。其实,日本1912年出现女性车厢,是因为大多数男性歧视女性,不愿意与女性共同乘车。而二战后出现的女性车厢,则是因为大量女性需要出门工作,当时电车乘坐人数大大超过的设计人数,大量体力较差的女性和儿童挤不上车,为了照顾弱者设置了“保命车厢”。真正因为性骚扰设立的女性车厢则出现在2000年。

不过,日本女性车厢总一开始就非议不断。有人质疑它并不能真正保护女性,日本东铁路公司的“中央线”2005年9月开通“女性车厢”后,当年此类性骚扰案件数量增加至217件,名列东京地铁线之冠,比2004年增加29件。“京王线”加入“女性列车”后,2005年共发生146件性骚扰案,也比2004年增加24件。

设立女性车厢的目的是友善的,但是这一措施治标不治本。而且,这一措施强化了女性脆弱的社会印象,让女性在受害时更加不敢站出来。设立女性车厢对男性也不公平,除了拥挤增加之外,所有男性都成为“潜在的痴汉”,所以很多日本男性不得不在电车上千方百计的避嫌,甚至呼吁:“既然有女性专用车厢,也请增开男性专用车厢吧。”

2016年河南郑州首次推出“女性专用公交车”,一位郑州大爷因无法乘坐十分生气,拦车发飙:“你这是歧视男人!男人咋啦?男人低下一等你们别要男人!”

并且,从性别平等的角度看,开设女性车厢的国家普遍状况不佳。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排名,开设女性车厢的国家除了菲律宾以外,普遍排在70名以后,像是日本,在144个国家里排在第111名。其实,在保护女性的问题上,日本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

那些男女平等程度较高的国家,像是德国,去年有家火车公司考虑设立女性车厢,结果消息一出就吵得不可开交。在德国负责宣导联合国女性权益的克里斯蒂娜·卢姿表示:“设立这样的车厢,隐含着女性被男性骚扰是一件可以容忍的事情的意思。我们需要的不是女性专用车厢,而是不论到哪都有安全感。”

的确,中国的法律对于女性的保护还不够。尽管2005年已有了关于性骚扰的立法,但是并没有对“性骚扰”明确定义,也欠缺操作性。即便是有监控视频,也不会有专人凭借视频来甄别骚扰行为并付诸法律手段,监督往往依赖网友现场拍摄或部分乘客见义勇为。就算是一些受害者能够把骚扰者抓获,往往因为证据不足无法将其绳之以法。即使有了足够证据,对骚扰者的处罚力度也非常有限,大多只能行政拘留几天了事。

2006年6月,台湾设立了女性专属车厢,但是这一举措只实施了两个多月就成为了历史,台湾设立女性车厢的一位反对者说:“隔离的车厢无法壮大女人,它只会标签化女人的准受害位置……鼓励女性(及所有乘客)勇于当场揪出骚扰者,才是对抗车厢或公共场所性骚扰的有效途径。”

纽约地铁车厢内的反性骚扰广告(地铁性骚扰也是犯罪,车厢拥挤不是不恰当接触的借口。遭遇性骚扰,不要容忍,不必羞耻,不要害怕说出来。向地铁工作人员或警察报告)

而在美国,性骚扰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人们对于性骚扰的意识已经十分敏感,全社会形成了一个向性骚扰说“不”的共识。因为有法律的支持和保护,受害者在受到骚扰和侵害时敢于指控,一旦起诉并认定性骚扰属实,后果也将十分严重。所以,尽管纽约地铁里并没有女性车厢,却被评为全球女性安全感最高的地铁。

说到底,地铁女性车厢根本不是女性需要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