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硅谷初创公司Juicero推出了一款搭配真空果蔬包的、且终身无需清洗的“智能榨汁机”。不过,上周三彭博社指出,这款智能榨汁机纯属摆设,其最大功能无非是通过互联网订购该公司的果蔬袋。4月21日,曾为可口可乐公司高管的Juicero CEO邓恩(Jeff Dunn)更被迫表态,公司愿意给所有客户退款。
与大多数初创公司一样,Juicero颇受投资者的青睐。自2013年成立以来,Juicero一共获得了4轮融资,总计超过1.18亿美元。当初投资者非常看好的,是这家公司声称计划打造包含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全球种植和供应新鲜农产品(9.330, -0.15, -1.58%)的庞大的“新商业模式”。
都说现在是向以智能化和自动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转型时期。在过去,掌握一门新技术就可以引领整个时代。如今,传统制造业满足了常规化刚性需求,而一款智能化新产品从无到有,则需要不同专业的跨界整合和不同人才的分工合作。
这样,智能化理念要转变为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常常并非一两年就能见成果。千万不要简单地说Juicero推出智能榨汁机就是为了骗投资,Campbell's Soup是美国著名的罐装食品生产商,Google Ventures则是Google的风险投资基金。不要小看它们的市场分析能力和投资风险把控能力。
根据业界的公开说法,对风险投资基金来说,十笔投资只要有一笔成功就可能赚得盆满钵满。以大量互联网企业和新科技公司从小到大并发展为全球顶尖企业的历程来看,风险投资机制是中小新科技公司创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助推剂。可是,另一方面,中小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再大批走向死亡。智能榨汁机这一不怎么成功的创业案例,颇能证明这一商业风险。
举一反三谈谈当前中国的智能化创业。成功者必须是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完美结合,并能创造消费者新的刚性需求。同时,企业必须完成从产品到服务的全方位转型,除了企业制度和文化需要打破路径依赖,最大的壁垒就是技术壁垒和人才使用壁垒。“纸上谈兵”地说购买新技术、并高薪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并不难,而如何保证公司所购买的是市场刚需的新技术?又如何保证这些技术人员对公司的忠诚度?
在过去“互联网+”的实践中,一些年过五六十或学力不高的制造业企业主,就难以应对数字化和信息化挑战。如今问题更严峻,舆论界到处都说公司要智能化转型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操作不好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或许在于,好的员工是可遇不可求的,全新的具有“破坏性创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语)能力的商业模式更是少数创业天才方有机遇发现的。大多数企业主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主客观条件。
建设性的答案可能是,有些公司注定不是智能化自动化产品的研发者和生产者。对中国珠三角和长三角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而言,与其说智能化,不如说数字化和信息化比较现实。一旦具备了数字化控制的基础,信息化就不难实现。如果想进一步做大并向欧美“走出去”,不妨先建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让公司投资者、管理层和技术员一起成长起来,这样不至于在智能化江湖的水里被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