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颢
褚凌霄
陈婕
东方网2月19日消息:一份刚刚出炉的《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6》,对各省市111名公益创业者进行调研,总结了2015年—2016年中国青年公益创业现状,有针对性地找出公益创业的问题并研究相关解决方案。调研结果显示,35岁以下青年人已成为公益创业主体力量,青年公益创业动机多为“回报社会”“挑战自我”“学以致用”等。
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弥补政府、社会和市场的不足,公益创业听起来很美,做起来却很难,年轻人为何选择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记者采访了一些公益创业者。
学以致用建微型地球生态系统
调研数据显示,公益创业组织的领导人或创始人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岁—25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创业青年比例达74.2%,这表明教育对公益创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以创造社会价值作为自我实现的途径,培养学生公益创业意识,促进青年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活动,用实际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关于青年进行公益创业的动机,72.97%的调研对象表示为“回报社会”,48.65%是“挑战自我”,45.05%为“学以致用”。
“理科男”张佳颢创意的一个小生态瓶,最近在上海许多学校、楼宇、社区里悄然流行:一个精致透亮的玻璃瓶里,植物、鱼虾螺和微生物等组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仿佛地球的浓缩生态。张佳颢说,生态瓶的灵感源自生态型水质净化工程,其原理是利用水体中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组成的食物链构建起生态系统。在不用换水、很低频次喂食的情况下,使生态瓶中的生物繁衍生息。
在创立社会组织前,张佳颢是一家生态科技公司创始人,他的团队参与了世界遗产项目“同里退思园水生态修复”、上海儿童博物馆科普生态池塘构建、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瀑布墙梯田生态修复”等多个水生态项目。
尽管这些项目业界口碑不错,但大多数人却对这些一无所知,令张佳颢“受伤”的是,每次和新客户谈项目,发现人们根本无法理解“死水”能变成“活水”这件事。“水生态治理的技术原理很简单,就是向大自然学习。而科普最好的方式便是‘眼见为实’,于是他就设计了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也会制作的’生态瓶。”
这个项目曾获得一个知名公益基金会的投资,但张佳颢却觉得不能一直依赖于投资,他一直在探索可行的模式,证明生态环保产业是可持续的。因为他觉得,公益事业并非完全是“不赚钱的慈善”,公益型社会组织同样需要“造血”,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完全可以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模式相结合。他觉得,国外有一种叫“社会企业”的公益运作模式值得学习。“社会企业”有着特殊的注册方式和运营规定,可以解决部分社会组织长期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将公益的能量更好地释放出来。
记者发现,在公益创业者队伍中,有不少像张佳颢这样有专业背景、又看好公益事业前景的年轻人,他们不太计较自己眼前的收入,愿意投身公益,让自己的创意和专业背景发挥社会效益,但同时,他们都很希望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比如有更多渠道承接政府采购项目,借政府的影响力在社区和楼宇中推广项目等。
年轻创业妈妈成圈子里的明星
调研报告还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公益创业组织领导人或者创始人中男性占66%,女性占34%。女性创业者虽然数量上不如男性,却有着“少而精”的趋势,正在逐渐成为公益创业领域的新星,作用不容小觑。
漂亮女孩褚凌霄在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读了心理学本科。留学期间,她作为心理咨询师任职于新西兰华人社区服务中心,主要帮助社区中的单亲家庭、海外留学生、独居老人等。回国后,她发现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方兴未艾,于是考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并在普陀区开设了一家灵音心图心理咨询中心。
她的工作室开在闹市区长寿路,参与的项目也以接地气的社区公益项目为主。目前,她正在和长寿路街道的梅芳里居委会共同推进空巢老人项目,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中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之外的精神慰藉服务,每周会为居委会提供义务坐诊服务,并且上门随访发现心理状态异常的老人,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干预。此外,每周三都会在长寿邻里中心驻点,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为居民解决心理困惑。
“社区需求越做越多,似乎永远都做不完。”褚凌霄很有感触。最初,一些社区邀请他们讲些心理方面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社区居民心理需求很多,光讲课远远不够,于是又增加心理沙龙、个体心理辅导等。她希望让很少接触这个领域的居民都能感受到心理咨询的益处,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与社会,处理各种关系,逐渐改变与外界不相适应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从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如果说褚凌霄的创业是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较舒适的创业”,那年轻妈妈陈婕的创业路则艰难得多。陈婕是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医生曾告诉她,她的孩子将面临未来生活不能自理的境地。听闻这个消息后,她辞去了机关工作,带着孩子为了康复而努力,渐渐让孩子能够独立上学,而在此过程中她感受到自闭症康复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目前在国内,专业的自闭症康复机构寥寥无几,孩子从早期诊断、康复训练、入学,到职业培训、就业以及重症患者的养护等都存在一定的空白。
于是,她一边为孩子治病,一边创办一家上海奇翔儿童康复发展中心,不断在一个个孩子身上创造“奇迹”。她的公益性社会组织越来越有名,有一次收到一个邮件,一家机构邀请她参加美国义社计划评选,她对此很感兴趣,参与了系统培训,也看到了不少国外优秀案例,后来还在评选中获了奖。这次历练给她带来很多启发,她又发起“星宝上学”计划,帮助全国2岁—12岁自闭症儿童提升学习能力,如今这个项目已在上海开出8家中心,拥有300余名学生70余名老师。陈婕还应北京大学出版社邀请,根据自身经历写了一本名叫《蜗牛牵我去散步——自闭症专家妈妈的育儿经》的书,成了自闭症孩子圈里的明星妈妈。
“女性创业有许多男性所不具备的优势。”普陀区人社局一名创业指导专家说,上述两名创业者,都把女性的创业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女性创业者细腻细致、更注重人文情怀,创业项目多与家庭生活、亲子、助老等相关,很能把握这些领域的社会痛点。专家还表示,女性的创业道路更加不易,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并不容易做到,这需要各个创业指导部门和政策制定部门给予更多关注和政策倾斜。
荣誉很多却依然面临资金窘境
调研还显示,公益创业形式多样,具体表现为福利企业、民办非企业、社团、公司、合作社、互助组织、社区服务组织等形式,其中有一些是没有获得合法身份的草根组织。公益创业领域具有成功商业模式的代表性单位数量较少,多数还因缺乏资金等问题步履缓慢。
有意思的是,67.57%的公益创业组织的启动资金在10万元以内,资金规模较小;81.98%公益创业组织的人员规模在30人以下;而28.83%的公益创业组织的启动资金是由个人或家庭出资的;20.72%的公益创业组织是通过合伙人入股获取的资金;选择政府政策贷款渠道的组织只占5.41%;资金来源为商业银行贷款的组织数量甚至没有。公益创业组织向公众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通常比市场价格低,甚至有部分商品和服务属于无偿供给,导致公益创业组织所获得的收益较商业企业低,且分红比例相对于商业组织而言较小,无法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
“80后”小伙子顾霖,即便是在创业很成功、获得很多荣誉的情况下,依然面临着资金压力。2008年,他在一次志愿服务中感受到老年人生活的困境,后来就辞职全身心投入助老志愿者活动。因为没有资金来源,他为了创办敬老志愿者指导中心而花掉自己的10多万元积蓄,组织和引导年轻志愿者长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他们的服务模式很新颖,开展了许多如“为老人过生日”“为老人拍摄金婚照片”“足不出户游台湾”等主题特色活动,他也因此获得“中国十大孝子”等诸多荣誉。
然而光环无法解决温饱问题,收获到荣誉依然面临没钱办活动、没钱发工资等问题。他只得谢绝参加一切评选活动,潜心投入服务,争取让一些街道为自己的服务项目埋单。渐渐的,他的机构转向实体运营,陆陆续续开出20多家为老服务站点。如今,他的团队以站点为服务基础,帮助周边社区“老漂族”“积物老人”“丧偶老人”“臆病老人”等不同类型的老人。“我们用专业化的方式,做政府拾遗补缺的服务,尽管收入依然微薄,但却是我们公益社会组织的价值所在。”
褚凌霄坦言,心理咨询中心创办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当时,心理咨询行业无法在工商部门注册,于是“灵音心图”便只能在民政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不过,她觉得公益社会组织目前遇到的问题和心理咨询行业初期很相像。褚凌霄认为,社会组织在如今的社会认知度并不高,而心理咨询行业同样也面临着普及度和大众接受程度不高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她只能选择放弃经济利益,以完全不收费的公益形式走近社区居民,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行业。“即便大家都以看热闹的心情来参加活动,其实也对扩大我们的知名度有帮助。”
对此,创业指导专家表示,公益创业不是空中楼阁,许多年轻人凭着一腔热情投身公益,在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得社会认同的同时,容易忽略现实的资金来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增加创业失败几率,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有比较系统和不间断的创业指导,培育一批更高质量的公益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