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广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开始向公众征求意见。根据意见稿,宾馆、酒店等服务性企业不得向消费者免费提供一次性消费品,违者将处罚金。羊城派记者走访市内多家酒店了解情况发现,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的酒店几乎难觅,消费者和店家对此也意见不一。
减少环保压力,应该是地球人的共识。最常见的控制方式,就是约束个人行为、减少自由畅快的消费感。作为调节杠杆,一是通过价格,比如额外收费和提价;二是通过激励,比如减少使用可获积分奖励之类;三是通过教育警示,比如用环境恶化的案例来警示人们。当前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超市多数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袋。这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塑料制品的滥用,但依然很难做到全民共识。
配置一次性洗漱用品,其问题就比塑料袋更复杂了。它是和消费场所、酒店级别有着共生关系的。比如国际五星级酒店,其用品特意选择外国品牌,且能代表该酒店形象和品质档次。作为消费者,能带走的,恰恰就是这些小件物品如牙刷拖鞋之类。因此,这类小物件便附带上纪念功能,在客人心中种下酒店美誉度的种子。洗漱用品的免费提供,有着如此强烈的商业使命,试想,如果不“送”一次性洗漱用品,而是送茶杯、枕头之类,只会成本更高,带来更多滥用和浪费。
相反,廉价酒店,无需考虑品牌形象,一切从简,多一份赠送就是多一分成本,所以不赠送就对大家都好。这些酒店往往有循环再用的拖鞋、有沐浴露混杂洗发水的大瓶装。即使送根牙刷,质量也会差到不想用。所以不少消费者对入住廉价酒店,会和高档酒店有着不一样的期待,会自动自觉带上自己的洗漱用品。
既然酒店业内部有着如此明显的格局分别,要用环保理由来统一市场策略就变得并不现实。有钱人住高档酒店,就愿意为“浪费”付费,因为他们认为一次性消费是必需的。如果哪个五星级酒店独树一帜、不提供免费用品,甚至要旅客到前台去买,难免就会影响入住率。当经济利益至上,“环保理由”就只能是一种附加的可选主题。
对旅客来说,今天在这个城市可以享受免费,明天飞去下一个城市,又会遭遇不提供免费洗漱用品。那么今后为节约计,只能把各种洗漱的瓶瓶罐罐自带托运。但是作为社会某类经常出外的群体,是不大可能自己带牙刷出门的,因此某些高级酒店或许就会为这个人群而“坚守”,继续免费提供洗漱用品。这就是经济和阶层习惯高度互渗的结果,很难破解。它就类似于大排量汽车可以卖很贵,但始终不会因为环保理由而消亡。
至于有关部门要对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进行惩罚,这其实并不高明。一方面政府部门没有人力常年对牙刷牙膏这些“小问题”执法,大量酒店可以游离在外。二是企业会很轻易地把罚金当做经营成本来消化。最后,所谓法规约束,或许就会变成一种与环保无关、与道德无关的“生态平衡”。貌似职能部门做了事情,但实际上或许什么都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