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靠情怀做动画的,要么拿政府补贴,要么找投资人,但大部分都死掉了。”

近日,“《火影忍者》系列动画开播16年,首次由中国人担任单集导演”的微博引起网友热议,转发超2万。无独有偶,由同名小说改编的国产动画《全职高手》、《魔道祖师》也受到观众好评,豆瓣评分都超过8分。

2018 ChinaJoy开展前夕,中国动漫行业老兵王世勇在上海接受观察者网专访,从中国动画从业者出现“跳楼”极端新闻的艰难年代,聊到了如今动画公司能与高薪游戏公司抢人的快速发展时期。

2007年,专业能力突出的王世勇从上海回到武汉,与朋友用3万元创办了“两点十分”动漫。如今,“两点十分动漫”已获得知名机构数亿投资,员工超400人,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动漫企业”。

谈及国产动漫的发展趋势,动漫行业老兵王世勇认为,目前为止,严格意义上属于中国风的国产动漫作品不多,人物比例、眼睛、睫毛……许多仍深受日本动漫影响。

点击查看大图

两点十分动漫CEO王世勇

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个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因为即使是动漫大国日本,也经历了长期模仿美国动画的阶段,最终借自有风格形成产业。此外,艺术创作也需要兼容并包,日本动漫中也化用了不少中国元素,比如《火影忍者》的一些打架姿势就与成龙一模一样。

动漫行业还需要尖端人才的持续努力。比如改变日本动画的手冢治虫,除了广为人知的“铁臂阿童木之父”的头衔,许多人不知道,正是他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令24帧的动画只用花1帧的钱,最终降低成本,加速推动了动漫产业化。

反观曾经历盲目发展时期的中国动画,恰恰最不用担心帧数,因为动画公司能仅按分钟数领取政策补贴,甚至轻松买楼。但如今“好日子”不在,相关管理政策变得更为严格,公司要靠质量和专家评审,才能去争取几十万政策支持。

2015年,一部《大圣归来》创造国漫票房奇迹,随后,资本蜂拥而至。这虽然让行业内一部分人变得心浮气躁,却也快速提升了作品质量,使得竞争愈加激烈。王世勇透露,“腾讯动漫上有1万多部原创作品,你都跑不出来的,只有前十名有机会。”

与中国动漫行业总产值终于在2014年达到千亿级别相比,美国动漫产值已超2000亿美元,日本动漫市场规模也超7000亿日元,用户的人口覆盖率高达40%,衍生品及海外收入占动画产业的60%。

尽管商业化不如欧美日本,但王世勇相信,动画的价值可以延续,“诺基亚转型好多次,只有迪士尼这样的公司一直活。如果中国经济能保持目前的增长趋势,国产动漫的盈利模式将在5到6年内清晰呈现出来。”

以下为采访实录摘编:

“中国动漫没有几部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风”

观察者网:《银之守墓人》(注:两点十分动漫代表作之一)的弹幕说“完全日漫的感觉”,“服装是日本的校服”,你怎么看?

答:我们不在乎,或者说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这个作品的定位就是二次元向,二次元向就有点日本风的状态。二次元和日漫风格很难脱离,它本身就是日本的词汇,指日本的二维动画,只不过在中国把它往高大上包装了一下而已。

点击查看大图

《银之守墓人》

其实到现在为止,严格意义上属于中国风的国产动漫作品不多。一些作品把服饰稍微画得中国一点,但其实还是二次元风格,比如人物的比例、眼睛、睫毛……依旧是日本动漫风。

但从长远考虑,两点十分动漫也有部门想打造中国风的作品。其实日本最早也是模仿美国动画,但后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风格,有了自己的产业。

观察者网:据说有小部分日漫迷无脑黑国漫,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答:是有,但反过来也有。有些国漫死忠粉只要是国漫就会马上顶,即使做得不好。这两个人群都存在,我觉得很正常。

我引申一下,现在很多动漫公司会抱怨说,中国动漫衍生产品盗版非常厉害,让他们没钱赚。我觉得这个很正常。为什么呢?

我原来是个愤青,比他们还愤青。曾经抱怨中国严格的审核制度,抱怨中国衍生产品盗版。我去日本问他们动漫协会会长:日本有管理总局吗?他说没有,动画片可以直接播出,有电视台要就可以了。衍生产品在日本也没有盗版,否则会被罚得倾家荡产。所以我说“哇,日本为什么这么好?”

我逐渐成熟后,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中国现在人均GDP还非常少,只满足了基础需求,娱乐化的东西还只是刚开始,没有到达更高的层面。

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要人均GDP上涨到一定程度,盗版自然而然会消失。这和“你有1亿身家,就绝不会去买盗版”是一个道理。

《基督山伯爵》讲得很有道理:人类最大的智慧就是等待和希望。时候没到,你要做的就是准备好。你知道大势往哪个方向发展,你往这个方向走就行了。

所以网上所有的东西我觉得都是合理的,只不过他们没有看到未来,所以会去愤青这个,愤青那个,我觉得都对。

观察者网:但《火影忍者博人传》最新一集的导演是中国人,有没有看过?

答:这我还真没看过,或者说我不知道是哪一集。实际上,《火影忍者》一直有中国人参与,只不过可能不是导演。

由中国导演参与制作的《火影忍者》第65集片段

观察者网:报道称他学习过咏春,所以在动画的动作设计上有很多独创性。你觉得中国元素有没有输出到日漫里呢?

答:其实一直有。《火影》的一些打架姿势完全学的是成龙,一模一样。外国人早年认为中国所有人都会武术,所以他们好莱坞漫画等作品都学中国武术,一招一式都学中国。《火影忍者》特别明显。

铁臂阿童木之父改变日本动画:24帧只花1帧的钱

观察者网:大家潜意识还是觉得日本动漫最领先,你也跟日本动漫学习了,怎么评价两边的差距?

答:这其实是生产方式的问题。我在做柯南的公司看到,角色脸部表情是一个人画,脸部以外是另一个人画,我觉得很科学。

中国动画最早还没有形成产业链的时候,就是一个人画到底的。这就有很大问题,角色性格把握没那么专业。中国现在的三维动画也是分开来的,更精细化一些,这就涉及到了两块的内容。

我举个例子,《铁臂阿童木》之父手冢治虫不仅创作了优秀的作品,还改变日本动画的生产方式。

手冢治虫对日本动漫产生深远影响

比如,迪士尼电影每秒几十帧所有角色都在动,假设1帧1块钱,24帧就是24块钱。但手冢治虫认为,观众眼睛只看一个点,其他都是模糊的。所以只需要眼睛看的重点之处是清楚的,其他地方可以不动,这里就只需花1帧的钱,进而节约了23块钱。

省下的钱可以用于延长片子长度,或者放到前期和配音上去。

手冢治虫还认为,价格低了才能产业化。他又通过设置特殊画法,使得人们认为角色在做某个动作,但又特别省钱。把两只手放在后面跑,画1帧就够了,脚也可以画成螺旋桨的样子代表奔跑。很多诸如此类的方式极大节约了动画生产成本,也让这些人可以画得更专注。

所以,总有一个人在推动产业的进步,我们中国也有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国产动漫与日本动漫差在哪儿?

观察者网:所以,你觉得国产动漫和日本动漫的差距在于生产模式?

答:有非常多,我就举三点。

首先在于渠道。日本TV动画为什么那么强?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发达了,诞生大量科技型公司。他们又生产了很多电视机,卖到全世界各个地方,有了电视机才有了TV动画。

所以你发现,动画电影原来是90分钟一场,后来成了22分钟,这就导致了新盈利模式的产生——看广告片。电视台有钱了才会买你的动画片,这是一个渠道的建设基础。

还是手冢治虫。除了改变生产方式,让成本急剧下降,他还创造了一种盈利模式——跨界合作。他和手表商合作,铁臂阿童木的手表就是卡西欧的。

我们最近也和某高粱酒品牌合作,打造了动画作品《我是江小白》,但手冢治虫那么早就能跨界合作了,跟乔丹、耐克合作鞋一样。

手冢治虫创造的这三种模式是一个基础。

第三,日本当时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去大量购买那些衍生产品,给健康循环提供了支撑。

观察者网:这和两边从业人员的个人技术高低没有关系吗?

答:有关系。为什么日本人那么专注?

我第一次去日本就被他们的礼仪感动。我们帮一个大概5岁的小孩按了一下电梯,他出门的时候90度鞠躬和我们说“谢谢”。

我还看到很多老年人铺草坪。我们的草坪是这么大铺一块,他们是那么小铺一块,慢慢铺,你看不到一点缝隙。我当时就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所以我觉得,首先他们有一种民族精神,但同时也因为他们的国家经济发展趋于成熟。中国现在的粗放式经济下,随便干啥都能赚钱,而日本已经过了这个发展状态。

在日本目前的状态下,卖面的会更加用心,否则他就赚不到钱,自然而然会产生日本所谓的匠心精神。

“靠情怀的公司大部分都死掉了”

观察者网:观察者网5月转载了文章《中国动漫20年沉浮录:中国的迪士尼之路还有多远?》,引起不少讨论。有读者回忆称,2000年前后做纯二维动画连自己都养不活,那个年代做动画片的人真是靠梦想支撑。

真的有这么难吗?现在情况如何?

答:是这样,在2000年以后,有一拨人活得好,一拨人活得差。活得好的是专门给欧美代工的公司,那时候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差别很大,做外包的那拨人就能拿到比较不错的工资,所以出现了一拨动画公司。

活得很差的是做原创的公司,没有任何盈利模式,也没有电视台愿意播他们的东西,真的非常非常苦。苦到什么地步,2000年左右我去看过一家公司,月薪只有80块钱,包吃包住,环境还比较艰苦。2003年的时候,800块我都嫌少了。

也有靠情怀做动画的,要么拿政府补贴,要么找投资人,但大部分都死掉了。

再讲我们自己的案例。公司当时帮人代工,天天通宵,好多员工生病,对方却不给钱。我一个副总上门去借高利贷,因为没有抵押物立刻被对方拒绝,那个时候特别特别难。每次聚会大家都说:“为什么要搞动画?”当时这一行很多人都过得很苦,甚至出现了跳楼的极端事件。

现在肯定要活得比较不错了,动画公司都敢跟游戏公司抢人了,工资不比游戏公司的差。大家能够享有那么高的薪资,但是其实还是不够,当前整个模式还是有问题。

两点十分动漫研发团队工作照

这个时期就像早年Google刚诞生的时候。Google明显知道流量就是他未来的价值,但还是没有盈利模式,直到发明了点击排行榜,关键就是付费,让Google一下起来了。

所以中国现在还缺乏一个这样模式,缺乏一个这样的天才,或者一个偶然的机会。

从时长到质量,“政府补贴方式也变了”

观察者网:你在采访里提过,中国动画曾经有一个相当盲目的时期,很多公司专门策划低幼向项目,拼产量,拿政策补贴。现在还有这样的情况吗?

答:现在很少了,从2012年开始政府就不大量补贴了。刚好2013年渠道开始诞生,有些公司撑过来了。

过去按分钟补贴,不看质量。你现在会觉得很荒诞,但那时候全国都是一样的。因为你怎么去衡量如何补贴呢?按分钟数应该是最科学的。

但总有一些人会在这方面动脑子,他们那时候还活得很好,买楼什么的。你想一下,一年生产1万分钟,他得补掉多少钱。

现在也有政策扶持,但很少。他们也变了,不再按分钟补贴,项目得奖或者得到专家评审认可,就可以获得一点点支持。不像原来有些公司一年拿一两千万,现在一个项目可能几十万。

“只有行业特别赚钱,尖端人才才会涌入”

观察者网:那你觉得动漫产业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吗?举一些例子?

答:问题很多。首先是人才。整个动漫的盈利模式不够清晰,使得大量尖端人才没有进入这个行业,否则根本就没有目前这些只能做到60分的公司什么事情了。只有一个行业特别赚钱,那些尖端人才才会涌入这一行。

第二,关于内容。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内容都是所谓二次元向的,大部分都是这样的,除了《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和《大护法》几部电影还比较有风格。我觉得不管结果如何,这三部作品都是值得肯定的,做出了自己的风格,想往类型片拓展。

动画电影《大圣归来》

但除此以外都是少男向少女向相关的东西。其实美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比如侦探这种职业化的,还有科幻的,搞笑的……题材非常多。但我们现在非常局限于十五六岁的年龄群体,没有去尝试其他内容。

有些平台方会鼓励你创出这样的内容,因为观众年龄群体就是这样的。但有时候内容可以创造需求,如果你做出一些类型片,其实人们会愿意去看的。

就好像我们做《我是江小白》,就是想做爱情主题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做妖魔鬼怪?为什么做血腥暴力?为什么做基腐题材呢?我就做不一样的内容。当时很多人说有风险,但就是因为别人没做才有机会,《我是江小白》第一季豆瓣评分有8.2。

《我是江小白》完全取景于重庆,高度还原了多处重庆地标建筑。

第三是渠道。首先,渠道的完善使得很多内容从业者有了新机会。

2013年以前,没有优酷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这些平台的时候,做内容的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发表自己的作品,也就没有创作动力。他们没有办法每天做人情社交争取送去电视台,也没有那么多的渠道可以去投稿,直到出现了这些漫画平台、视频平台。

但这还不够,还是有问题,比如现在视频平台没有给内容方多少费用,就没有办法补足他原来的成本等等。所以渠道方面还是有问题。

第四,盈利模式。任何国家的动漫行业要发展,都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我们现在依旧认为迪士尼的做法是科学的,做动画片,做引流产品,做主题乐园,做影视化、游戏化的衍生产品。但在迪士尼出来之前,人们想象中的动画公司就应该只做内容。

所以,中国如果要做出一家很牛的公司,它一定要发明一种符合中国当前经济特征和渠道特征的盈利模式。

该不该分级?

观察者网:国产动画整体关注度在上升,但近期几部片子技术有进步,市场反馈却一般,你怎么看?

答:有的片子刚出来我就预测票房不佳,因为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

举个例子,什么是代入感?做一部针对小孩的低幼化动画片,却选择了小孩子根本不了解、不喜欢的题材,这就没有代入感。

其次是风格,不能照抄美国风格而没有一点铺垫,《魔道祖师》和《全职高手》起码还有小说作为基础。观众没有理由去看一部风格不讨喜,剧本不及格,定位有问题又没有代入感的片子。

所以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你不够有诚意真正俯下身跟小孩沟通,不清楚客户群体在哪里。做低幼市场没有章法,那就像《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一样做针对成年人的。

《大圣归来》曾创造“自来水”票房奇迹

观察者网:一些动画片还被指三观不正,不能正确引导儿童。所以现在有人呼吁动画分级,你觉得有必要吗?

答:我很早就想分级,原来也一直经常呼吁分级。但是我们的力量很弱小,国家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你要做的是什么?

国家说你做基腐题材,做妖魔鬼怪这些东西有错吗?看起来也是正确的,所以就看你如何选择。比如说,如果你想做尺度大一点的,那你去可以去做小说,做漫画。

漫画、动画、电影,某种介质的表现形式逐级变得更为具象,观感体验也更为流畅的时候,就是收口的过程。分级现在很难,几乎不可能,涉及面太多了。

资本是福是祸?

观察者网:《大圣归来》等作品为国产动画引入了一波资本,中国动画是否又出现了盲目发展的状态?你有明显感觉到资本涌入给行业带来的变化吗?

答:这个还有点不一样。原来05、06年是没有任何盈利模式的盲目,现在虽然有一点点浮夸,但起码还有一点模式。比如授权业、动画改游戏、动画改真人电影、动画改真人系列剧,还是有些模式的。

因为资本都是市场化的,如果你这个公司不赚钱或者做得不好,他自然而然会退出,去选择那些有盈利模式的公司。

变化也非常大。资本涌入,然后人人都在谈动画,谈这个行业。然后一部分人开始有些浮躁了,出去演讲,探讨各种东西,但他们原来都老老实实在家里画画的。

最近一下出了很多作品也有资本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只谈资本推动和部分盈利模式。

另一方面,视频平台、文学平台等平台方都不傻,他们为什么做这个东西?就是流量思维。作为文学网站来说,如何把一帮根本不想看我文字的人,继续留在我的平台上?他就一定要做视频。

但是问题在于,他们原来尝试过做真人视频,这个价值无法延续,只有动画片才行。如果你发现哪些公司能活一百多年,那动画公司是最核心的,其他公司很少能活一百多年。诺基亚公司转型好多次,只有迪士尼这样的公司一直活。

观察者网:《大圣归来》给国产动漫带来很多关注,近期《全职高手》,《魔道祖师》的评价都不错,也有增加不少真人化和动漫改编项目。你怎样评价这些发展?

答:我觉得是这样的,早期,中国没有在大方向上鼓励动画生产,所以那时候非常缺乏动画片,特别是2000年左右到05年、06年的这个阶段。后来2006年出现了几部动画片,做得不是那么好,但都火了,喜羊羊、猪猪侠等几部作品都是这样的。不论作品质量好坏,而是社会的需求有这么大。

其次,比如我是2002年出生的,刚好就看了这个动画片。十年以后就是2015年,我长大了,到了青春期,又有了谈恋爱的梦想,有了英雄梦,所以他看《大圣归来》以及其他相关的片子。

所以我依旧认为这是时间的问题,生活方式改变了,使得人们更加喜爱这种新的表现形式。

当然也有目前这三年资本大量涌入的原因,平台方也做了很多铺垫工作,影游联动和二次元的联动也吸引人们去看这些作品。快看等客户端让一些不常看漫画的人有了很轻松的浏览方式,让他们也开始会看漫画。

观察者网:现在国产动画的商业价值有上升吗?这是因为资本、需求还是作品本身质量在提高?

答:是的,这5、6年我们动画生产成本已经翻了3到4倍。这也说明动画有它的独特优势,能够吸引一些非常死忠的粉丝,所以很多小说开始尝试往这个方向改编。

我觉得主要是硬需求在这里,大家真的对动画有很多需求。但是之前没有多少动画片,所以最早的时候,一个爱好者创作的东西就能活。

后来发现不行了,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比如腾讯动漫上有1万多部原创作品,你都跑不出来的,只有前十名有机会

腾讯视频动漫版块截图

那怎么做呢?你必须找那些更成熟的脚本来做,比如小说。所以我觉得主要还是硬需求。

其次,资本确实使中国动漫的质量得到快速提升,这也是一点。

“诺基亚转型好多次,只有迪士尼这样的公司一直活”

观察者网:那我国动漫产业还是作坊式吗?

答:作坊式在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中国目前还是作坊式。

说实话,我觉得中国动漫真正开始发展是2015年,那时候资本突然开始涌入,做动画的人逐步开始学管理,然后开始经商,做相关的一些东西。那时候才真正萌芽。

但因为时间有限,这些公司还是20到40人的模式,所以大规模协同作战的能力还非常薄弱。他们还没有经历一个合并、兼并成一个大公司的过程,所以大部分还是作坊式,上百人的公司都不多。

观察者网:和国产动漫相比,迪士尼及其子公司漫威的商业化似乎做得更好。中国动漫如果想要发展到欧美日韩的产业成熟度,还要解决哪些困难?

漫威电影片头截图

答:我认为新渠道会创造新的内容品牌机会。关键是你要准备好,你要么准备好相关的内容迎接变革的到来,要么你就成为那个变革的人。我觉得这可能不会等太久。

如果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这样一个增长趋势,我觉得也许5到6年,国产动漫的盈利模式就会非常清晰地呈现,并快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