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保监会发布了资产负债管理系列监管规则并开展试运行。

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意义重大:

一是建立了统一的资产负债管理行业规范,进一步完善了监管体系,从制度上补齐监管短板、堵塞监管漏洞;二是强化了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引导建立科学高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有利于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从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三是强化资产负债协同,有利于合理控制负债成本,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升整体防范风险的能力。

事实上,资产负债管理制度的出台颇具现实意义。传统上,保险公司对资产负债匹配较重视,但资产负债管理能够实际产生作用的较少。

对此,英大资产总经理刘开俊指出,近些年,保险业发展迅猛,新的主体不断涌现,竞争激烈且延伸至资产端。个别保险公司采用激进投资策略,短钱长配,大肆举牌或收购资产,博取短期高收益,从而吸引投保人,争夺保费市场份额,迅速做大规模,恶性循环。最终,负债端期限越做越短,资产端收益要求越来越高,脱离了保险本质,资产负债错配严重,产生重大风险隐患。亟待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险本源,发挥长期稳健的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

根据梳理,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包括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办法、量化评估、能力评估等规则。其中,量化评估部分是对期限结构匹配、成本收益匹配和现金流匹配三方面进行数量评估,分基本情形和压力情形等不同情景,尤其在各种压力情形下得出的资产负债匹配数据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刘开俊认为,根据业务特性,突出财险公司的流动性管理要求,突出寿险公司收益覆盖成本的管理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资产负债管理制度充分重视资产和负债的互动影响。阳光保险集团副总裁彭吉海指出,以产险量化评估规则为例,新规引入了沉淀资金的概念,并设置沉淀资金缺口指标,明确产险公司对长期和低流动性资产的配置应与其沉淀资金规模相匹配的导向;此外,在产险公司成本收益匹配管理方面,新规将综合成本率作为传统产险的负债资金成本,并设置了固收资产到期收益率与资金成本率差额这一创新指标,为产险公司成本收益匹配管理提供了抓手,明确了产险公司提升负债成本管控的导向,也强调了固收类资产作为保险公司配置基础的重要性。

能力评估部分是对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进行打分,包括基础能力和提升能力(加分项)两部分,打分范围涵盖基础环境、控制流程、模型工具、绩效考核、管理报告五个方面。其中,制度的健全性和执行有效性权重占比各为50%。

据悉,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评估和量化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级,以此反映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体情况,并依据评估结果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推动资产负债管理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引导和促使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完善和整体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高。